本页是<明溪县第一中学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明溪县第一中学

阅读:178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07 11:53
单位介绍

  1926年10月,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,击溃北洋军阀孙传芳部,在归化建立政权。
  1927年2月,在社会各界贤达人士的倡议下,“归化县立培英初级中学”创办,校址在县城北郊的晏积墩“四贤祠”。首任校长是赖先传(字声初),教员有陈德元、杨先应等人,至1933年停办。
  1931年6月,工农红军第四军、第十二军进驻归化县城,开展打土豪、分田地、建立地方武装、建政工作,先后开办苏区列宁小学十余所,开设国语、算术、社会常识、国画、体育等课程,采用《共产儿童读本》、《国语教科书》、《算术教科书》和《儿童歌谣》等教材。1934年春,归化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初等教育研究会,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、研究教学方法。
  1938年,“宁明清三县联立中学”开办,明溪代表伍琨多次参加三县联立中学理事会,讨论办学章程、校址选定、经费筹措等问题。
  1940年10月,鉴于明溪地僻民贫,交通险阻,小学生需长途跋涉步行到外县求学,艰苦。经地方绅士提议,在中共地下党员、时任明溪县县长胡邦宪的倡导下,选定城北程氏大院“郎官第”为校舍,拆东郊天后宫左右厢房旧木料修成办公室一间、教室两间、教师宿舍四间。开办经费由城乡募捐,办学经费由县府组筹。期间上报省教育厅,但批复“目前师资缺乏,着从缓办。”
  1941年2月,明溪县立初级中学在困难重重中开办,开设一年级上、下期各一班、共招生百余人,教员9人。校长为胡友李,教员有叶克明、杨先应、李宝绶、周佐严、胡瑜、陈玉韶等。
  1941年5月,日军占领福州,福州郊区各县沦陷,大批师生随难民内迁,省教育厅决定在明溪设立福建省立第二临时中学,校长郑干臻率领五位教师和三百多位学生从永安步行到达明溪。至秋季开学时,实有初中学生430名,高中学生19人,设十一个教学班。当时“郎官第”只有两间教室,学校借用“李家囤”大院作学生和教师宿舍,他们睡统铺,吃饭、上课在屋檐下或露天场所。抗战时期物质极度贫乏,师生每天三餐稀饭填不饱肚子,吃菜、烧柴全靠自己解决。但师生的热情高涨,每天高唱抗战歌曲,勤奋学习。当时学习竞争风气颇盛,每逢月考,同学们都“开夜车”、争“案首”,有些同学看到榜上成绩差,即暗自流泪。这些在战乱中求学的孩子,受尽了亲人离散、衣不保暖、食不果腹、病无医药的百般痛苦。但远离战火,躲避到不闻枪炮声的山城读书,还是不幸中之幸事。他们在这里度过了难以忘怀的岁月。
  1942年2月,学校更名为“福建省立明溪初级中学”。
  1947年1月学校再次更名为“明溪县立初级中学”,当时有7个班,教职员工14人,学生173人(其中女生18人)。1949年第18届初中毕业生仅10人。
  1948年8月,中共地下党员彭生香到明溪县立初级中学任教,在师生中秘密发展党员,创建中共明溪特支,为明溪和平解放做出重要贡献。
  1949年10月明溪和平解放,明溪县立初级中学只有3个班,学生74人,教职工14人。
  1956年10月,明溪与三元并县为三明县,学校易名为三明二中。1958年8月,三明师范在此设初师班,学生46人,教师6人。全校学生430人,教师35人。1963年增设高中部。
  1964年4月三明县复称明溪县后,又易名为明溪县中学。
  1966年全校有高中3个班,初中9个班、学生450人,教师40余人。
  1972年学校定名为明溪一中。
  1980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首批重点中学。
  1990年学校共有30个教学班,其中初中18个班,高中12个班,在校学生1439人,教职工130人。
  2002年6月,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。
  2003年11月学校获“三明市文明学校”、“三明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”等荣誉称号。
  2004年高考,学校本一、本二、本三考生上线率均列三明市。
  2006年11月,学校获“第九届福建省文明学校”、“福建省未成年保护先进集体”等荣誉称号。
  2007年12月,学校有40个高中教学班,在校高中学生2200多人,教职工172人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
单位地图